《华东电力》
高德胜
中国德育:高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生活德育理论对当代德育实践有很深的影响,您能不能和我们谈一谈您最初是如何与生活德育结缘的?
高德胜:在当下中国,德育名声不佳,研究德育的也连带着名声不佳了(反过来也部分成立)。我博士读的是比较教育专业,本来可以不做德育的,却非要做德育选题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自己主动“入瓮”的。有半生不熟的朋友说:“你的名字已经注定了你是做德育的。”这当然是玩笑,但我确实是“德”字辈的,我们家的辈分字分别是“行”“正”“德”“立”,连起来也正好揭示了德之源,也可以说是一条“德育原理”,有很强的教化意味。如今,这样的辈分字已经被年轻一代忘记,大家都去起时髦、上口、个性的名字,教化传统就这样流逝掉了。
我做了二十多年德育研究,可以说,就是围绕“生活德育”这四个字进行的。硕士阶段虽然对德育已经有所接触,但严格说来,真正开始学术研究,是博士学习阶段。开始博士学习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比较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天分”,就想着以比较教育作为方法去研究德育。当时选定的目标是“现代德育困境”,即现代德育存在什么问题?教育一开始基本上就是道德教育,教育与道德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变成了专门的,结果却是人人指责“没有实效”。“提高德育实效”成为当时德育研究的时髦话题。现在回头看,这样的话题是宏大、艰深且困难的,不是一个初学者所能把控的。但当时有一种“初生牛犊”的盲目勇气,也没考虑那么多,就开始做了。
当时找到的现代德育困境是“知性德育”,即跟古代德育与教育生活融为一体不同,现代德育把道德“当作知识来教”(知识德育)、把道德“当作思维方式来训练”(思维德育),教育整体上是知识化、理性化的(知化的教育)。知性德育的成型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包括理性主义的盛行,科学主义的霸权,技术对现代社会和人的改造,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需要等。知性德育的问题是割裂的,即将德育与教育割裂、内容与形式割裂、认知与情感割裂、知德与行德割裂、德育与生活割裂,结果是德育变成了一个与个人品德修养没有什么关系的“学术学科”。怎么走出这样的困境呢?当时得出的结论是生活德育,即人是整体性存在,人就是其生活,那么德育就不能脱离生活而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性教学,而应该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改进生活)。
就这样我自然走向了生活德育。与其说在这里与生活德育相遇,不如说是我自己发现了生活德育。那时的生活德育,对苦苦思索现代德育困境的我来说,犹如东方即白时刻的那抹霞光,犹如黑云遮天之际的一道闪电。很显然,那时对生活德育的理解是初步的、肤浅的,只是有一种理论和生活上的直觉感悟,觉得其是解决知性德育和现代德育困境的方向之所在。肤浅并不可怕,相反,意识到自己的肤浅,反而是学习的动力。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踏上了生活德育探索的征途,一路走来,并将持续终身。
中国德育: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生活德育理论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高德胜:整个博士阶段,虽然一直在做德育研究,但自己还是完全在德育学术共同体之外。当时是在德育学术圈子之外研究德育,研读了德育学界的一些基本文献,对鲁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充满了敬意,一心想拜在先生门下学习德育。博士毕业之后,就大着胆子将博士论文寄了一本给鲁先生,以“生活德育论”作为选题向先生申请博士后研究机会。当时心里惴惴不安,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不在德育学术圈子之内,完全是德育研究的生手,不知道先生能否接受;另一方面,将生活德育作为解决现代德育困境的方向,完全是自我摸索的结果,不知道有没有道理、立不立得住,在先生这样的思想者面前是否幼稚可笑。但先生不但很快给了我回应,还给了我相当大的鼓励,说她也在思考生活德育。那时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能和先生想到一起,对我的学术思考来说那是莫大的肯定。
从2001年到2003年,我在先生的指导下继续博士学位论文所开创的生活德育研究。既然博士学位将生活德育作为解决现代德育困境的方向,那么生活德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要说清楚。在博士后这两年多的研究中,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生活?”“生活与道德是什么关系?”“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生活德育范式下的学校德育是什么样子的?”“当今的学校生活主要教给学生什么?”等等。思考的结果就是博士后研究报告《生活德育论》。如果说有所贡献的话,这个成果的贡献就在于对上述重大问题的尝试性回答。具体说来,就是揭示了人即其生活,生活是人建构的,人也是由其生活塑造的;人是道德存在,道德使人从自然存在脱颖而出而成为社会性、伦理性存在,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经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自我选择等心理过程的综合运用完成的;生活德育范式下的学校德育,即通过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这不是德育方法的变化,而是整个德育范式的转换;现实的学校生活离生活德育的要求还很远,学校生活“告诉”学校的更多的不是道德而是自私。除此之外,《生活德育论》还研究了学校日常生活和制度生活的德育意义,学校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道德意蕴,德育课程在生活德育中的位置等话题。
上一篇:我所经历的德育课程改革 ——访华东师范大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