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电力》
1.“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予别人。”这句话是1949年南京解放之初,达式华在医院里听到的。她将这句话奉为家训,并一直践行着
2.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除了坐诊时间,达式华每天还要翻看书籍
在杭州翠苑一区,连孩子都知道小区里有一位达医师。达医师全名达式华,1926年11月出生,今年91岁。这位入党不到1年的老人在《我的入党故事》里写道:“我将用所学的知识,所有的专长,继续为社区老人们做好基础医疗服务,做一名出色的医者。”
达式华是南京人,毕业于当时的华东军区护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当时的南京华东军区医院工作。1952年,她成家了,随爱人去了大连工作,进入当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59年,医院组建医疗队下乡,她是手术室护士长,毫不犹豫地加入下乡队伍。医疗队每3年人员轮换一次,达式华当时属于第一批人员,按理3年期满应该回医院换第二批人员接班。可是,手术室其他护士家庭情况困难,最后,她又成了第二批下乡的医疗队员。又3年过去,1964年,该由第三批人员来接班了,可手术室依然无法抽调其他护士来顶替,达式华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自己留在医疗队里。
1983年,达式华离休,跟随老伴来到杭州,打算在这里颐养天年。“劳碌了一辈子,突然闲下来,很不习惯。”1986年,达式华在翠苑一区当起了居民干部,分管妇女、少儿及计生工作。她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又联系居民中的司机,用于送病人。“一旦有需要,可以充分利用。”产妇常有夜间发动的情况。为此,达式华经常会一晚上在小区里跑好几趟。一天晚上,小区里一名苗族孕妇血压突然飙升到200毫米汞柱,眼看着就要抽搐了,达式华也被吓到了。知道这位孕妇有高血压,达式华之前每周都到对方家里两三趟。眼见情况紧急,她赶紧找小区里的司机开车,自己随车将孕妇送往医院,最终,孕妇母子平安。
对于刚做妈妈的年轻人来说,生孩子只是一个开始,怎么给宝宝洗澡、怎么调奶粉、怎么坐月子,小区里的新手妈妈都搞不清楚,还得靠达式华来教。“洗澡的时候,抓头也不对,抓脚也不行,我就要上门去教她们。有些老人不给孩子洗澡,这也不对。我是医生,不能不管。”住进翠苑一区的头几年,居民配药回家后,打针、吊瓶、换药这些事,找的都是达式华。“我都是上门打针。那时候用的还不是一次性针筒,都要回来消毒之后再用。”因为有求必应,31年的老邻居们都念着达式华的好。
1.如今,“达式华工作室”每周有120余人次前来就诊和咨询,每年为超过6000人次提供医疗服务
1988年,卫生部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了一次高血压普查,杭州被列为普查地区。她找到普查工作组,表示愿意协助普查工作,揽下了晚上普查的活儿。经过10天的普查,小区内查出高血压患者500多人,大部分患者并未用药,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都很低。针对此,达式华开始开展医疗帮助。达式华坐诊的29年里,翠苑一区仅发生过一例因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300多名高血压患者都控制得比较好。
2010年下半年,“达式华工作室”正式挂牌,每周二、五上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达式华轮流坐诊。工作室里,一共存放着30多本居民就诊信息记录,里面血压高的数字都被标红了。
老人的热心感染了后辈,学医的女儿、女婿时常会参加义务坐诊,夫妇俩有空就会去老人家里,方便居民咨询儿科和外科方面的问题。达奶奶家的电话,更被居民称为社区里的“健康热线”。每天,总有五六个人打电话来请教。有时候,碰上吃不准的情况,达奶奶会记下来,晚上问问女儿、女婿。 如今,“达式华工作室”每周有120余人次前来就诊和咨询,每年为超过6000人次提供医疗服务。“只要我耳朵听得清、眼睛看得见,我就为居民服务下去。”达式华说。
2.达式华获得第十三届杭州市道德模范
上一篇:何华东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生命之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