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电力

瞭望专访|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大学要成 

来源:华东电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3

菁莪育士,薪火传道;历苦弥坚,行健不息。

作为新中国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从诞生之日,就承担起“教育兴国”和“教育强国”的光荣使命,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理想,在党的领导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

经过多年奋斗,学校形成了文理工艺体管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新格局,成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办学质量、社会贡献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华东师范大学培养的不仅仅是师范生,还是各行各业英才。他们中有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知名病毒学家王林发,还有中文系培养的以格非、李洱等为代表的作家群……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他说:“教育要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希望培养卓越的教师,希望无论他教什么学科,一定要有完整的思维结构,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不断研究、创新、突破,然后引导学生同样去研究、创新,这样才会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用通识教育涵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瞭望》:2018年你初任华东师大校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和明晰学校的育人使命,为什么?

钱旭红:华东师大是一所以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天然肩负育人使命。育人这件事做不好,即便华东师大在其他所有指标上全国领先,也不能算是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要用专业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

|《瞭望》:怎么理解“专业”的内涵和外延?

钱旭红:过去,我们的老师照本宣科,人们管老师叫“教书先生”——当然这是尊敬的称谓,不过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时代。老师教学虽然要从书本、教材出发,但不能本本主义、不能唯教材论,因为教材毕竟滞后于行业发展,它是过去一段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老师不能当“留声机”,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带头研究学问最新的发展,甚至去批判过时的内容,并且要鼓励学生一起研究。老师要让学生带着想法去学,而不是照单全收。

为此,当下的师范教育要讲求研究导向。我们强调在培养师范生的时候引入最新技术,并且要培养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对师范生的教育会辐射到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毕竟师范生毕业后会作为老师影响下一代。大学应该以研究型学习为主,不仅仅把学生当成被教育的对象,忽略学生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我相信,将来我们的社会也会从学习型社会走向研究型社会。

|《瞭望》:华东师大在育人方式改革上做了怎样的探索?

钱旭红:华东师大在育人方式改革上做了很多探索,我想重点讲一下学校在通识教育上的改革。教育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要想有创造性实践,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我非常看重学生的两组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我们应该通过现代教育将它们根植到学生体内。过去,教育方式的种种问题导致学生这两组思维的偏废。比如,学习艺术的学生形象思维很棒,但缺乏逻辑思维。我想通过改革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认为大学教育只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观念是片面的,专业知识要学,但第一步是通识教育。有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发展得很好,我认为关键在于通识教育基础修炼得好。

关于通识教育,我在学校力推四门课:第一门课是学习《共产党宣言》。我们不是要学生去背当中的字和句,而是要鼓励学生去思考在那个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么想的,去思考《共产党宣言》是在什么社会形态下写出来的,思考这本书对他们将来从事学术研究,为人类前途作出贡献有什么样的帮助。我们的课程要求学生去读《共产党宣言》原著,去系统学习这本著作。

第二是学习《道德经》。谈到中国历史上能够影响后代的诸子百家,老子肯定是其中之一。老子的学说是哲学性的,《道德经》是我们民族的哲学经典。当下我们越来越强调环境意识,大家熟知一些讲环境意识的现代西方著作,比如《寂静的春天》,但要知道在我们国家,老子这样的人在几千年前便提出环境意识。一样的道理,我们不要求学生去背诵《道德经》,而是要认识、学习这种哲学家思维。

第三是学习《几何原本》。现在我们的很多学科,背后的思考方式都跟牛顿的理论学说有关,牛顿则是受到《几何原本》影响,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几何原本》是很多学问的根基。在中学阶段,学生们大量刷题,但是没明白解题目的是什么,现在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几何原本》为什么这么写,思考这本书是在训练他们怎样的思维,思考做事、做学问有哪些基本要求。

上一篇:瞭望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
下一篇:没有了